苕粉、粉条、粉丝三粉渊源

  • A+
所属分类:心理检查
苕粉、粉条、粉丝三粉渊源

据考证,苕粉源出武隆,经过三个阶段传向全国,第一阶段是随着乌江航道的兴旺,上接乌江,下通蜀楚,舟楫往来,商贾鳞集,上运食盐,下运桐油、生漆、油茶、青麻等特产,武隆苕粉向上传至贵州,下至枳城(今涪陵)、四川。在历史上,思南、潮砥、淇滩、沿河、龚滩、洪渡、彭水、武隆、涪陵等均为乌江航运的重要码头,在陆地交通不发达的时期乌江沿岸民众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全仰仗乌江航运,仅思南沿河码头,曾是铜仁、玉屏、石阡、江口、思南、印江、德江、湄潭、凤冈、镇远、务川、沿河、酉阳、秀山、花坦、凤凰、麻阳等地的食盐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所以,这个时期武隆苕粉就逐步随乌江扯船子(纤夫)外传,被乌江沿岸客户和百姓所喜,在该区域基本沿用了武隆苕粉的工艺,也都沿用"苕粉"的称呼。第二阶段是清乾隆年间乾隆品尝苕粉后大呼"石磨苕粉好",御冠贡品,至此"武隆苕粉"北上京城,南下江南,挺进中原,风靡大江南北,湖南、安徽、山东、河南苕粉处处生根,并衍生出红薯粉条,豌豆粉丝、绿豆粉丝等,以山东龙口粉丝最具代表,清咸丰十年(1860年),黄县(今龙口市)、招远一代的粉丝开始由龙口港集中外运,于是有了"龙口粉丝"之名。1989年版《辞海》在"粉丝"条目中记到:"山东龙口一带生产的粉丝(称龙口粉)用绿豆为原料,条子长,粗细均匀,洁白光亮,韧性特强,是粉丝中的上品。第三阶段1959年和1978年,中商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后两次在涪陵(当时武隆涪陵地区)举办全国农产品加工(榨菜、苕粉)培训班,并从涪陵(武隆)抽派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指导生产,大力推广发展,从此,苕粉逐渐传到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县,所以,今天的炎黄大地上,每一个县差不多都有一个粉条厂。但是,因为武隆的气候、岩土、江风、夕晒、泉水等自然环境独特,所产红苕红皮、脆甜、清香,被称为仙女红武隆红宝石红苕,移栽至全国各地,其口感和营养相差较大,所以"橘生南北而不同"的古语让人不得不信,因此武隆传出去的"铁锅现浪烫皮工艺",由于原料的原因,各地无法实现这个传统绝活工艺,而改用"漏瓢"、"挤压"、"蒸拉"等制粉工艺,其原料也不用单一的红苕,而是添加绿豆、豌豆等原料来制作,其做出来的苕粉外形、口感也与武隆苕粉大相径庭,于是根据其外形各地叫法不一,河南称之粉条、四川称之川粉、山东称之粉丝等。

改革开放后,各地苕粉迎来了大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加工厂,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商人逐利的心态更加暴露,四川安岳、重庆荣昌河包、湖南黄土铺、山东临沂、安徽泗县等地区,从东南亚进入的木薯淀粉,河南的玉米淀粉粉条应运而生,粉条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味了,完全吃不出红苕的味道,色素、防腐剂开始大量充斥粉条市场。武隆由于贫穷与落后,信息封闭,继续保留了用纯红苕按照传统十六道古法工艺来做粉,还是石磨、还是铁锅现浪、还是江风浸粉、还是夕晒慢干,所以做出来的苕粉还是那么晶道,那么Q弹,深得火锅馆老板的喜爱,又特别是石磨武隆苕粉,其工艺正宗,口感纯正,质量稳定,赢得了市场一片喝彩,被列入中华老字号、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国名菜,畅销全国。我们采访了重庆市武隆区苕粉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王晓路,他说:中华的复兴,不光是人才的复兴,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复兴,要做有德、有心、有义的人,才能推动中华复兴。石磨武隆苕粉正是在武隆苕粉集团一批一批有信仰、讲道德、守良心的传承人之间一辈一辈的传承下来,才有今天,才没有被玷污,才坚持做纯红苕粉,才配得上武隆苕粉称号。

苕粉、粉条、粉丝三粉,其实原来都是一家的,都是苕粉,后来才逐步根据外形定义,望文生义,苕粉主要是宽粉,粉条主要是圆粉,粉丝最细。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