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从0开始—艰难的学习数字营销

  • A+
所属分类:心理检查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也从此开始了新的旅程。不平凡的一年需要更多的实际行动去迎接。加油吧!我的现在与未来,始终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感恩路上的伙伴们!

2年前就有了这个想法,今年终于有机会实现—加入阿里妈妈万堂书院。打算把自己10多年的一些实践经验整理归类,分享给感兴趣的伙伴,对我来说是温故知新。欢迎新老伙伴拍砖!~

从报名到审核结束历时2个月的时间,心情是平静的。准备的PPT是过去10多年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走过许多弯路,浪费过许多时间,不断地修改、实践,本来就是平凡的。我想,大部人的工作应该都是这样的经历。
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加入万堂书院的初心,也是不断激励自己的动力。

下面说一说我是如何艰难的学习数字营销的。这些内容更多的不是在讲述结果,而是在讲述学习、实践的过程。下面要说的内容,都是得到验证的,帮助过不少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字营销从来就不缺少经典的理论、精彩的案例、奇妙的想法,更多的是缺少执行力,我想表达的执行力并非是快速地完成一些事情,下面引用的话可以表达清楚:

有一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1,大意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极大,也许很难被验证,但是我始终相信,也把这个时间当作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要求。

南怀瑾在《金刚经说什么》“方便”的注解过佛经里面的“方便般若”,很受用:

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他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办法多不多?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是方便般若。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学习,又何尝不是呢!不能满足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满足了,而是需要掌握多种方法。能掌握一种方法,并不困难。能掌握千百种方法,并不容易。以后遇到新的问题,可以在多种方法里面,选择一种更合适的,来解决问题。学无止境或许也包含着追求这个境界。换句话来说,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业的人,至少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认为以不变应万变,说得也并非是实际行动上的不变,而是能掌握行动万变的思维方式,认知程度,这些不常变。

01

看不见的思维工具

不少人对阿里妈妈各类工具都很熟悉,因为看得见,就在那里,精通的人也很多。但是上述4类基本的思维工具,看不见,能在解决问题中应用的人,不那么多。这些工具的应用,我们在很多案例或报告中能看到。大部分工作都需要用到,否则你的工作很难得到认可。举几个例子简单说明。

场景一:如何多要点广告费

从我负责落地执行广告投放的时候,我就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的工作注定每天需要大量的广告费支撑,否则就失去意义了。

可是钱都不是大风吹来的,别人为什么要多支持广告费呢?我是不是需要给别人一个合理的方案呢?别人愿意投放广告的前提是什么呢?我能否做到呢?如果做不到是因为哪些环节影响的?我要如何规避风险?广告费在谁手上?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任务是什么?他们的KPI是什么?我要什么时间找他们要广告费?我需要多少广告费?我怎么去要这些广告费呢?

一个问题延伸为很多相关问题,相关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多半能解决好。换个说法,也可以叫大事化小。大的问题很难直接解决,所以大部分时候需要从已知的,相关的,细小的问题入手,逐步解决,这就是学会提问。学会提问,这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还有个词也能形容—打破砂锅问到底。遇到问题,千万不能盯着问题本身。学会发散性思维,自问自答。如果不知道怎么提问,就参考5W2H。

这样来解决问题,看起来很吃力,有时候一个非常容易解决的问题,经过这些提问,就会变得异常复杂,简直是自找麻烦。显得很“笨”。如果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这么“吃力”,也许别人会让你更吃力。如果有时候你发现,你苦思冥想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别人轻而易举就解决了,很可能是别人在其他问题上,比你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我很难相信智商或者天赋这类词语。

场景二:如何指导新人成长

电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人进入这个行业,这意味着,很多人都需要指导新人成长。我们不妨试着延伸一下问题。我要指导什么?别人需要什么?成长到什么水平?我要什么时间指导?我在哪儿指导?什么是成长?怎么样判断成长……

想明白这些问题之后,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里面,包含了一个经典的图表,叫甘特图:什么事情,由谁来做,什么时间完成,达成什么结果。这个时候你显然已经知道要怎么做了,而且大部分事情你也做了。但是事情并非做了就可以做成,并非做了就是想要的结果。因此,每件事情做完都需要核对,是否做成了,能否能做得更好。如果没做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要如何改善。

场景三:如何快速提升CTR

当你每天广告投入超过10万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经常困扰着你。因为CTR只要提升一点点,店铺就能增加非常多的流量。这种情况下,账户有很多计划,很多产品在同时投放,如何操作才能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呢?通常我会看看整体的CTR,假设整体的CTR是2%,那么低于2%的计划统统考虑降低投入,或者高于2%的计划统统提高投入。

实际情况更复杂些。但是整体思维是这样考虑的。2%算是一个平均值。通过这两类操作,很大程度上是会往提升的方向发展的。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利用这样的思维,我们通过可以作一些快速判断。比如如何提升客单价,如何降低CPC。RTB竞价原理需要我们拥有快速判断,及时处理的能力。

场景四:如何确保投入产出稳定

当店铺每月投入超过500万的时候,这个问题就非常重要了。投入的费用如果忽高忽低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订单暴涨,发货跟不上,客服咨询跟不上。这种情况下反而有一定副作用。只有投入、产出相对稳定,逐步提升,对各个环节才能有正向促进。怎么做呢?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吗?我认为计划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增加投入,什么时候需要减少投入。因为广告投入是实时竞价的,实时的调整会得到实时的反馈。如果你无法判断什么时候需要减少投入,什么时候需要增加投入,那么很难做到稳中有升的。通常我会把店铺核心数据制作成图表,通过数据曲线来观察整体的投入、产出的趋势。才开始的时候甚至可以做到每天分时段监控。经常观察图表的趋势,很容易就能判断出什么时候需要增加,什么时候需要减少了。生意参谋,各类工具后台都有实时的曲线,非常直观。

以上4个场景对应4类思维上的工具,我只举了几个普通的例子来说明思维的工具如何实际应用的。对于有形的工具,我们看得多,也用得多。对于无形的工具,需要单独训练,才能不断进步。如果我们做事情之前都能学会思考,那么大部分事情都能做得更好,或者别人对你做的事情更加满意。即使结果不那么满意,也更能让别人理解。

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很努力了,做事情也认真仔细,但是结果就是让别人不满意,甚至觉得很马虎。印象中,有一次,同事告诉我,有一个项目双11期间销量好到卖断货,但是与此同时,仍然向客户申请原计划的广告费,被客户批评一顿。我想大概就是没有学会思考吧,或者有一些特殊情况发生了。以上4类基本的思维工具也是我最常用的几种,每天的工作基本离不开。万变不离其宗,大概说的就是思维层面的水平吧。

大部分时候,别人在应用这些工具的时候,呈现的都是答案部分,如果不仔细思考,较难发现思考的过程。带着这些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去重新观察很多事物。也能得到新的体会,以及他人的思考过程

写到这里,差不多可以表达出艰难的意思了。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候,我都是用这样的,艰难的方式在努力着。过程看起来很漫长,实践起来也很枯燥,同样的事情翻来覆去的做。也总要接受着这样,或那样的眼光。因为实践的工作大多是“底层”干的事情,是看起来没那么有“利”的事情。这件事情很少有坚持5年以上的人,我也曾经想放弃过,就连企业招聘也很难提高要求了。但是,事情总要有人来做的。但愿未来有更多的人愿意坚持做这件事情,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招liu聘zhu5年以上的从业者。

02

看得见的阿里工具

数字营销需要借助数字化工具落地实践。这些工具需要借助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需要巨大的广告费用支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全掌握是艰难的。

我们先看看生意参谋吧,无论什么岗位,都应该掌握的,有着全面的生意数据。也因为数据全面,显得复杂,学习起来也消耗时间。正因为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不少人只是一知半解,里面的很多数据都很难应用起来。数字营销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生意参谋就是重要的数据来源。里面的很多数据都会关联到数字营销环节。

这么多的数据我们怎么看呢?需要看什么呢?这里又需要借助5W2H来思考了。所谓的逻辑,可能就是掌握了一套又一套的理论,从这看,从那看。不同的角度看出了不同的结果。那些理论也大多是前人大量实践的总结归纳。理论的学习没有捷径走,只能读书学习。(为什么推荐读书,因为书本往往比较全面系统,不会断章取义,不会走极端,更不会天天教你打爆款)

这里推荐使用基础的,易懂的理论来看生意参谋,4P、SWOT、STP。不单独介绍理论,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或者看过了。举点例子说明下,我是如何使用这些基础理论看生意参谋的。

场景一:如何分配广告费用

在广告投放前,这个问题无法回避。能不能挣钱,就看会不会花钱,两者相辅相成。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经验都有差异。如果我们应用4P理论来思考,那么这个问题就相对统一,也更进了一步。我们很容易想到4个方向——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再回到问题看,这个问题就变成了4个小问题——每个产品花多少钱、每个价格带花多少钱、每个渠道花多少钱、每个促销活动花多少钱。这样思考虽然不能完全表达4P理论本身,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解决广告费的分配问题。顺着4个小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

每个产品花多少钱?这个要怎么解决呢?哪个产品多花点?哪个产品少花点?为什么?(反复使用5W2H)这里插个题外话,我们虽然在应用4P理论看生意参谋,但是我们却不停的结合5W2H工具来思考。单一的工具很难解决问题。

回到这些小问题上,当你开始思考每个产品花多少钱的时候,你多半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想做好,却也不容易,你可以按照库存深度来规划,你可以按照目标销售来规划,你甚至可以按客户或领导喜好来规划。到底每个产品要花多少钱呢?当你只会一种方法的时候,可能有时候做“对”了,有时候又做“错”了。如果你想加速库存周转,那么就需要按库存深度规划费用;如果你想按时完成原定的销售计划,你又需要按目标销售规划费用;甚至于你总是听别人的意见来安排。这里又体现了掌握多种方法的重要性。单一方法很难持续解决问题。不论你采用哪种方式,大部分时候,生意参谋里都能找到数据支撑,帮助我们更合理的规划费用。

面对复杂庞大的数据,永远不要成为数据的奴隶。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个数据,就一定要做一些什么事情。而要变成,我想做这件事情,原因是这样的,需要做成那样的结果,我要的数据在哪,如果没有这些数据,是否有相关数据可以代替。我们要成为数据的主人。打个比方来说,因为我要写字,所以需要一只笔。而不能因为我有一支笔,所以我想写点字。我经常发现一些人本末倒置。想要应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首先从简单的正向思维入手。

场景二:如何抢占某个市场

这个问题是每个商家都无法回避的,在行业增长不大的情况下,或者较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想解决这个问题,一定是艰难的。

同样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很难直接解决。于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拆解,直到每个细小的问题可以容易的解决为止。常见的分析方法就是采用STP、SWOT理论进行拆解。

当你尝试使用已有的理论来看生意参谋的时候,你可以做到数据为你所用。而不是眼巴巴盯着这些生冷的数据,不知道要做点什么。借用樊登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当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不如看点书,也许书上说得不一定好,但是总比抓耳挠腮来得强些。

按照STP理论,我们容易得到三个方向: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再回到问题看,我们已经把这个大问题,化解成了三个小问题。市场是什么?有哪些细分市场?各个细分市场表现如何?生意参谋有没有相关数据?只要稍微想一想,就不难找到答案。生意参谋是阿里历时多年不断迭代而来的工具,蕴含了无数专家的智慧,我们知道的这些经典理论,别人自然更清楚。我们在市场行情里面可以轻松的获得各个细分市场的核心数据。

在电商行业,我们大部分理论都可以快速实践起来。上面,我只截取了市场行情最基本的行业细分数据——按照品类的细分市场。我们不能仅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了解清楚这些市场,类似的还有客单价的细分市场,年龄段的细分市场,人生阶段的细分市场,地域的细分市场,心理的细分市场……几乎你能想到的细分市场,都已经有很多经典理论形成了,大部分情况,我们不需要闭门造车,学以致用即可。单一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也很难解决问题。这里只能抛砖引玉,如果细说下去,关于细分市场的分析就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我们都知道美妆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有的品牌各类细分市场都有产品布局,有的品牌则注重某几个品类,甚至有的品牌只选择某一个品类。如果想搞清楚别人的想法,就要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比如常见的面膜,很多品牌只专注于面膜,而且面膜的市场体量排名一直居高不下。但是这样一个品类也有自身的优缺点。优点有行业够大,缺点有消费者忠诚度有限。所以当你看到别人只做面膜的时候,也要想想,别人真的只做面膜吗?这个问题就不接着说了。再说就要跑题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目标市场,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的目标市场,大部分时候都不止一个目标市场。这里的目标市场,应该更注重选择目标市场。人财物都是有限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最好。那么如何选择呢?拿美妆来说,大部分品牌都是多品类发展,选择目标市场是大部分品牌自己会考虑的事情。这里我们可以借助SWOT理论来适当分析。

现在我们又可以方便的得到4个方向了:优势、劣势、机会、风险。这次看起来有点小麻烦,这几个方向看起来似乎无法直接得到答案了。比如什么是优势呢?你认为的优势会是消费者理解的优势吗?举个例子说明下

在市场竞争中,有一个方法被很多商家使用,就是价格战。那么价格是否是越低越好,是否越低就越能获得大部分消费者认同而付款呢?我们不如来看看生意参谋给到我们的答案,同样的,这里只展示单一的情况,复杂的情况需要自己仔细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价格带,都包含了众多的消费者。我们给产品定什么样的价格最合适呢?从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商家都在执行一个策略,就是一个产品多种价格销售,或者同类产品分布在不同的价格带同时竞争。就同一个产品来同一个渠道来说,价格显然不是越低越好。

回到问题本身,那么怎么突出价格优势呢?如果仅仅从SOWT理论本身出发,基本找不到答案。我们不防设身处地的考虑下消费者的购物场景。学生宿舍、高档办公楼、普通的小区、农村地区、淘宝搜索、双11大促……说到这,可能你就明白了,价格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很多信息才能不断调整适应,让自己的产品价格更有优势。优势是包含了比较的结果。其余几个问题就不展开了,我们认识到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可以多多实践体会。

以上两个场景,大体展示了如何应用经典的理论来看生意参谋。如果我们学习生意参谋的时候脱离这些理论,大部分情况我们很难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

下面说说直通车我是怎么看的,大部分人对这个工具都很熟悉了。不过多介绍工具本身的操作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就说说我是带着哪些思考去学习这个工具的。

仍然举个例子说明下,我为什么觉得这个工具需要考虑这些。比如这上面提到的竞品,我们就可以很简单的得到,你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词语。那些比你做得更好的商家,是值得学习的。再比如上面提到的实时表现,你需要观察各类数据指标的实时趋势,不断的调整优化。这些也不展开了,相信看到这些,都能够明白了,也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下面到了品销宝,这个工具是从原来的直通车分离出来的,相当于把搜索词语里面的品牌搜索单独提取出来,方便品牌内部的多个店铺公平竞争的。分离之后新增了一些功能

以上一看就懂,核心就是按照这些方向,根据需要合理的细分工作。当然这样的思考可能也不适合所有店铺的情况。这些是较常见的做法。

钻石展位,这个工具要好好说一说了。一般都是集中在行业TOP店铺用得较多。光看名字就知道很重要了,手机淘宝的最顶部,最大的广告位。

如果你熟悉这个工具,你会发现,虽然钻石展位不断更新变化,不断迭代功能,但是本质上基本没怎么变过。无非是基于产品方向的广告投放,单独延伸出了新的广告工具,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超级推荐。其本质也是把原先钻展投放单品的需求,深度挖掘,扩展功能。另外就是不断的增加一些更加智能化的工具,帮助广告投放变得更容易,让天下没有难投的广告。

这里我忍不住想吐槽一个功能——CPC出价。从我过去几年的招聘工作来看,从来没遇到精通这个工具的人,原因就是大部分中小商家很少使用这个工具。这很好理解,这也跟钻展的定位有关,在后面的内容里面我会提出钻展在阿里系广告的定位与价值。我想,官方之所以推出CPC出价功能,其目的也是希望适应更多商家的需求,让更多的中小商家参与其中。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个功能有利于中小商家,新手商家,但却不利于头部商家。

大家都知道钻展的底层竞价排序是按照CPM的出价高低决定的,即使是CPC出价,其实也是利用CPC和预估的CTR换算成CPM再参与竞价的。因为有了预估CTR这个不那么好控制的变量,带来了一系列的后遗症。比如,我们要如何提高素材的预估CTR呢?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CTR的高低,影响更多的是消费者本身。比如同样一张素材,你投给潜在的新客和老客,那结果差异是相当大的。但是当我们的预算,计划只需要投放新客的时候,你会发现,CPC出价成了阻碍。因为CPM=CPC X CTR X 1000,但是你投新客,CTR很难高的,至少相对于那些只投老客的商家来说,你的CTR是较低的。因此在你需要投放新客的时候,需要更高的CPC出价,以此达到更高的CPM来获得竞价流量。有人说,这样看着也没区别呀,那么,接着看。

中小商家会如何投放钻展,明知道新客的效果更差,成本更贵,中小商家还会考虑投放新客吗,答案是很少人投新客,至少中小商家没有迫切的需求。但是头部商家就不同了,他们有着迫切的需求,要获得更多的新客。而且中小商家是市场里面的大多数,当大多人都说钻展CPC低,ROI高的时候,那些头部品牌会如何考虑?我觉得有两种考虑:1、是不是广告费太多了,新客不需要投放了;2、是不是投放的水平太差了,连中小商家的水平都达不到。

也许有人还会说,虽然官方增加了CPC竞价,但是你也可以用CPM竞价呀,你怎么说CPC竞价不利于头部商家呢,你可以不用的呀。这个说法看起来也正确,不好反驳。我想用一句话表达: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来比较下,原先钻展仅有CPM竞价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好这个工作呢?50%的精力在考虑如何制作更优秀的创意,不停的改改改,针对不同的人群制作更合适的素材。现在有了CPC竞价,你还需要这样做吗?实践告诉你,如果现在的钻展投放,你还做很多素材的话,简直就是没事找事做,求点心里安慰。不管你做了10张素材,还是1000张素材,因为素材的优化带来的提升远远不如调整目标人群的范围来得实在。再好的创意,你去用CPC竞价投放新客,那等于白费力气。那我们为什么不使用CPM竞价投放呢?

当大部分人通过CPC竞价获得了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投产,如果你还坚持使用CPM竞价投放,无异于自掘坟墓。因为你的数据就是没人家的好。(不得再说下,本末倒置的太多了)当你被数据压着走的时候,你就不得不放弃CPM竞价,开始用CPC竞价。至此,我再难看到大家使用CPM竞价了,说不定以后因为用得太少而取消了呢。

然而CPC的竞价依赖于提升预估CTR,但是提升预估CTR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投放那些即将能带来更高ROI的人群。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哪些人群可能投产更高。但是投放ROI更高的人群,就能够增加店铺整体的业绩吗。我们投放广告的目的,何时变成单一广告渠道的产出了。大部分时候越精准的人群,越容易购买,如果大部分广告投给了这些容易购买的人,那么店铺整体生意很难提升。

那么对于需要大量投放新客的商家,我们要如何做呢?这个问题留给妈妈来思考吧,哈哈。

接下来淘宝客,这个工具大家都知道怎么用。核心词就是锦上添花。淘宝客在这些工具里面,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他只是一个结算工具。本质上还需要我们自己寻找合适的人来我们推荐产品。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他是锦上添花了。想一想,谁愿意拿流量帮你推荐销量差,没名气的产品呢。淘宝客不打算花费太大篇幅去重点介绍了。淘宝客是阿里广告里面,较早出现的,比直通车出现的还要早,地位不言而喻,真正要说起来,我只能从2008年开始说起了,至于更早的发展,我也是媒体上看来的。

下面到超级推荐了,说到超级推荐,前面提过,早期的超级推荐更像是钻展的单品推广。往后的发展趋势,大有代替钻展地位的倾向。可能现在的钻展已经难玩了。这个工具也是随着平台往内容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广告形式。既然是从钻展的单品推广发展而来,那么核心词就是:产品。内容也好,直播也好都离不开产品去介绍。其他的新功能都是帮助更好的突出产品。如此看来,超级推荐可以让更多的商家专注产品本身。超级推荐与直通车都是高度重视产品的工具,两者的人群各有不同,互相配合。

再看看DMP和DATABANK,这两个工具可能是欢喜冤家。原来DMP独步天下的时候,这个工具更新是比较慢的,自从有了DATABANK,更新速度也快了,功能也多了,越来越能满足商家更复杂的需求了。但是为什么这两个工具越来越难区分了呢,可以使用DATABANK完成的,大部分时候DMP也可以。主要区别可能就是原先的定位不同,DMP定位是人群管理,DATABANK定位是品牌人群资产。如果DMP可以完成,那就不需要DATABANK了,配合着用吧。这两个工具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定制人群。能有的数据都有了。因为数据量太庞大,这里不作介绍,需要自行学习使用。这两个工具不推荐经常去研究他,如果经常去研究他,容易进入误区,容易变成有了数据要做事。我们大部分精力应该思考要做什么事情,然后再寻找数据,我相信大部分数据都是可以找到的,即使找不到,也可以向平台申请定制,这些都不是事。

大概把学习这些工具的方式写出来了,有的工具说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大部分学习,思维都是一致的,所以也不需要每个工具都很详细的说明了。有些工具我不想重点说明,以免把人带入误区,比如数据银行就是说多了容易带入误区的,所以我尽量简单的说明主要作用。每一个工具单独拿出来都可以说很多内容,这也不是这篇文章的目的。

这么多工具,要怎么搭配起来干活呢。这才是真正艰难的。首先你需要全面掌握这些工具,否则你的想法能否实现就很难判断,或者只能通过他人了解。这件事情门槛真的高,能坚持5年以上的人是非常少的,倒不是没人愿意做这个事情,用我们的话来说,ROI不高。这些坚持了5年以上的人,后来干嘛去了呢,大家应该都懂的。

这里也不重点说明这些工具要怎么组合应用了,最后说一下我对于数据银行的一个认识。大家都知道AIPL是贯穿数据银行的灵魂,这其实也是数字化的营销流程监测工具。告诉我们不同的营销阶段需要有不同的KPI考核,而且数据银行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这些结果,沉淀再利用。

从这个营销流程出发,我们再看看之前的那些工具应该怎么搭配,就相对容易些了。不同的营销阶段需要不同的营销工具;同一个营销工具,在不同的营销阶段,做法千差万别。通用的例子:在认知阶段,人群规模较大,传播品牌心智;在兴趣阶段,人群逐步减少,刺激购物欲望;在成交阶段,合理使用聚划算,双11等达成交易;在忠诚阶段,不断的激发2次消费。如此看来,钻展是可以贯穿始终的一个工具,发挥钻展的价值,也是发挥基本理论的价值。

简单和困难都是相对的,学习的艰难可以转化成工作上的简单,学习上的简单也可以转化成工作上的困难。我选择了前者,所以一路都是艰难的。

1、一万小时定律是指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